茶寮拾趣 ---小問簡答之「道教來源」---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

    剛解釋過胡大孫哥的「喃嘸佬」問題,已是把腦筋翻了幾番。茶未過三巡,胡二孫已接着提出了第二個問題:「道教是怎樣來的,是否也有一本道教的聖經做根據?」這麼一問,嚇得老頭差點兒連茶也不敢飲!試想想,關於中國道教歷史,坊間書店所售,種類多勝數,而且皆名家名作品,每本都是厚厚的一大本,想要「抽」或者「偷」也知從何處着手,何况筆者的腦筋已開始退化,呆呆地矣!又不想令胡二孫失望,惟有再翻筋倒腦,簡簡單單地交功課是也!不足之處,蝦餃、义燒包搭夠可也。更何況身為中國人,對華夏本土生長的文化,多點認識也是很應該的。惟有頂硬上啦!

 

   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,源頭是多方面的,並非單一的來源。道教在發展過程中,思想與淵源,主要是由原始社會的巫術伸和發展而來,所以也是多源頭的原因。由於早期社會,長時期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不能理解,因而產生了畏懼和崇拜的心理,心裡怕怕,接下來就是拜拜。多以自然界的日月星、山河海、風雨雷電而至大地的動植物等為對象。小數民族較多崇拜動植物,成因想是靠山食山,靠水食水的緣故。所以最早期的拜祭對象是天神和地神,繼而發展至皇帝也參加拜祭的祭天和祭地。後期漸至人死後的「鬼」亦拜祭。但仍然是各自分開獨立的。在發展過程中亦產生了各種專業拜祭的人士,就是後期所通稱的「巫師」了。

 

    到商朝末期,西岐文王的次子「周公」名「姬旦」,(又稱周公旦) 以仁德,禮儀而聞名,恊助兄長武王滅商朝,立周朝。(孔子亦十分崇拜周公,在戰亂的春秋時代,也每以恢復周禮為己任。) 在當時周公把祖先的后稷配天為神。

 

「后稷」本為帝堯時侯人,發明農業耕種方法,並加以發展。受舜帝之命,負責耕種,解決糧食問題,故百姓尊稱為「百谷神。」(所以到現在,於某些拜祭儀式裡有「皇天后土」之句。) 接着下來,各諸侯、大官等爭相仿傚,把天神的職位和先人相配對,合二為一。(這個過程也成為寫作小說「封神榜」的部份資料。有興趣者可參閱小說「封神演義」。) 也即是「人鬼」與「神」合一。或人死後升為神或仙,古代這些宗教信仰方式,也對日後道教的發展模式留下深遠的影響。

 

    道家和道教是有分別的,但當中也有很多聯系。主要分別:「道家」是以哲學修研為主,「道教」是屬於宗教的派別。

由春秋到戰國時期,各家各派學說紛芸,正是百花齊放之世,其時也,較有名氣的有:黃學、道家、儒家、墨家、五行、陰陽家、法家等等。每一家的學說也必定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學說著作,很多流傳到今天,仍然是奉行着當年的主意。時至秦漢,漸漸興起了方士道,(尋仙方、訪仙道是也!) 最廣為流傳的則是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藥的故事了。

 

由於帝皇的倡導,方士的隊伍迅速增加和擴張,且遍及民間百姓。因為方士共同崇奉的祖師是黃帝,故逐漸形成一個組織,所奉的對象稱為「黃道」,對日後的道教創立有着重大的影響。

 

自漢武帝即位後,要改變漢初的統治思想,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,實行: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。」儒家思想抬頭,黄道與老子的學說日漸失勢。但到了漢未桓帝時,又再特別重視「黃學」和「老子學」,且在宮中立祠奉拜,而正式成為「黃老道」。也成為道教的雛形。

 

南方的正一道

 

東漢末年,由於自然災害連年,民生苦難日深,政局動盪,叛亂之聲四起。在現實生活絕望之餘,百姓自然回復到初民時代的思想,祈求蒼天的帮助。因此先有五斗米道產生了,繼有太平道。

 

太平道以一百七十卷太平經為教之經典,太平道發展於山東、河南、河北一帶。由黃巾軍張角所創,自立為宗教首領「大賢良師」,奉事「黃老道」,立教為太平道。奉太平經為經典。黄巾(歴史書多稱為「黄巾賊與太平道」) 起義後,張角自立為「天公將軍」,其二弟張寳為「地公將軍」,三弟張樑為「人公將軍」。起義軍主力經十個月的戰鬥,終於失敗。接着太平道也逐漸解散,很多信徒也改投入五斗米教。

 

五斗米道比太平道早創道,約在東漢順帝(126-144) 年間,由張陵所創的民間道教組織。据「神仙傳」所載:「張陵、又稱張道陵。相傳為漢代張良後人。少年時好研習道德經,天文、地理及河洛圖緯之書。」由於東漢時期社會動盪,天災頻繁,政局常變,張陵亦無意仕途,在蜀漢中之鶴鳴山修道。並創立了「五斗米道」又名「天師道」。俗稱「五斗米道」是因為入道時須奉献五斗米。創道時張陵自稱:「太上老君降命其為天師」,故有一說「天師道」是正式名稱。又因為:「太上老君授張陵『正一盟威之道』。」所以又稱「正一道」。張陵創道時,以較嚴謹的方式立教,尊老子「太上老君」為教主,因由秦至東漢,黃老道的養性和求長生風氣甚盛,而老子亦被神仙化為「太上老君」,故張陵尊為道教教主。奉「道德經」為教的經典。到此正式成為道教。後來張陵為「道德經」作了宗教化的詳細註解,寫成「老子道德經想爾注」,也同時作為教的經典。(「老子想爾注」在較大的書局,如中華、商務等均可尋得。)

 

於管理方面,以對應天上二十四節氣,共分設二十四教區管治。同時立下了教義和教規等,於當時己是頗為完善的宗教組織,也是能延續到現在的主因。北方的全真道

 

南有「正一道」,而北方呢?有「全真道」。道教的發展迭有盛衰,有時也要和佛教爭寵,(現代說法即是爭地盆也。) 很大原因是取決於當時的統治者的愛好。自秦漢而到唐代,方士的外丹提煉及黃白之術,因為欠缺實際成效,已開始漸趨沒落。代之而起的是內丹派道教,經陳摶與張紫陽等人的發展,日漸興盛,新的道派也應時而生。主要的有全真道、太一道、大道教(後改名真大道) 等。

全真道,始創人王重陽(1112-1170),字知明,號重陽子。生於富有家庭,幼好讀書,既重文、也好武,曾中甲科武舉人,當時金朝實際並重用漢人,因仕途不得意而到終南山劉蔣村隱居。於四十八歲時,在甘河鎮得遇真仙,從此離家修道。至大定元年,王重陽入終南山之南時村,掘墓穴建茅庵而居,稱為「活死人墓」。至大定七年(1167) ,自覺修行成果不大,故棄墓出關作雲遊修行。

 

修道雲遊到山東半島,於當地收徒七人,大弟子馬鈺,接着是譚處端、劉處玄、丘處機、王處一、郝大通和孫二。(有閱讀過金庸著作的「射雕英雄傳」,應該對這七位名字很熟悉。) 俗稱「全真七子」,後被尊稱為「全真教七真人」。七人皆是富有人家,他們為師尊王重陽在寧海建築修煉屋舍,取名「全真堂」。繼後入道者皆稱為全真道士,也形成了「全真道」的正式道名。

 

「全真道」立教宗旨是:「三教合一,三教圓融」,(此乃前人所未有也) 。奉「道德經、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、孝經。」三本經為教之經典。王重陽於「金關玉鎮訣」中云:「儒門釋戶道相通,三教從來一祖風」。以修煉內丹為修煉方式。「全真道」的修煉要旨是「性命雙修」,即修煉「精、氣、神,」至「澄心定意,抱元守一,存神固氣。」從而達到「全精、全氣、全神。」為最高境界。亦可達到佛教的「明心見性」之境。

 

王重陽逝世於開封,葬於終南山劉蔣村故庵。(今陝西戶縣祖庵鎮。) 後人在劉蔣村的廢墟上重建了「重陽萬壽宮」。此即為全真道的「祖庭」。(北京白雲觀是「第一叢林」,並非「祖庭」。)

 

王重陽仙逝後,其弟子「全真七子」繼承師志,在「金」的南部地區,「即現在的山東、河南、河北和陝西等地區繼續修煉。而七人各自立派,成為七派,但修行主旨和方式大致相同。其中丘處機和王處一均曾得金、元皇帝召見及封賜。因而「全真道」於當時更見興盛。丘處機的事跡,更見於歴史記載而聞名於世。也是在王重陽之後,推動發展「全真道」的最重要者!

丘處機--長春真人簡述。(民間也甚多感人故事傳述!)

 

丘處機 (1148-1227) ,字通密、號長春,世人尊稱為「長春真人」。拜王重陽為師,後自創立「龍門全真派」。(蓬瀛仙觀內供奉,且有詳細資料介紹。)  

 

時值金末,金宣宗、宋寧宗曾召見,而丘處機不應詔。至興定三年,元太祖成吉思汗自乃蠻(即今蒙古) 遣人持詔召請。當時丘處機以七十二歲高齡,仍率弟子尹志平、李志常等十八人前往。歴時三載,行程萬餘里,於元太祖十七年,(1221)到達大雪山,謁見成告思汗。與大汗討論戰事時,丘處機進言曰:「欲得天下者,必在乎不嗜殺。」問及「為治之方?」對曰:「以敬天愛民為本。」又問「有何長生之藥?」丘對曰:「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。」成吉思汗讚丘處機誠實,尊稱為「仙翁,」命左右錄其言於「玄風慶會錄」。第二年丘處機返回燕京(即北京) ,成吉思汗賜以虎符、璽書,令其掌管天下出家人。後來元世祖忽必烈賜號「長春演道主教真人」。此所以世人稱「長春真人」。丘處機這次萬里西行,(詳細情況請參閱「長春真人西遊記」) 不但奠定了全真道教的地位,更重要的是元朝開始統治時,對百姓的殺戮是比較少,原因亦在乎這次西行的成果。(1224) 丘處機應行省之請,往燕京「大天長觀」,即「太極宮」,後改為「長春宮。」

 

長春宮成為北方道教的活動中心,也是全真教的第一叢林。即現在北京的「白雲觀。」

 

全真道的南北二宗

 

全真道創立於北方,奉王玄甫、鍾離權、呂洞賓、劉海蟾及王重陽為五祖師。南方也有與之相似的道教組織,名為全真教南宗。奉張紫陽、石泰、薛式、陳楠及白玉蟾為五祖師。南北兩教思想與方式接近,甚致修行方法也有共通之處。自元朝南北统一後,南宗見北宗勢力日盛,故產生了合併的意念。由兼修南北二宗的陳致虛努力推動,南北二宗正式合併:「奉北五祖師,王玄甫、鍾離權、呂洞賓、劉海蟾及王重陽為共同祖師,以下南北各設七真人。」

 

北七真人仍是:馬鈺、丘處機、譚處端、劉處玄、王處一、郝大道、孫不二。

 

南七真人則是:張紫陽、石泰、薛式、陳楠、白玉蟾、劉永年、彭耜。

 

合併後「全真道」對道教的影響更大,也是於社會上流傳無間的原因。

 

(想知到更詳細資料,請參閱「金蘭觀38周年紀念特刋」。)

後記

    三天假期,轉瞬間已過,胡伯的大孫和二孫也要回校上課,最大的收獲,當然是白泥的黄昏日落與晚霞的照片。他們還答應老頭,會抽空到「蓬瀛仙觀」和「金蘭觀」一遊。作為通識教育的一課。

    因上述的故事內容,部分來自腦海所存、平時閱讀過的「中國道教史」,也有部分來自上述两仙觀的刊物。謹此致謝!

全文完

 

 

 

 

php hit coun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