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、道 小典 (P-14)

 

 

平常心是道------禪宗用語。謂“道”即是率性而行,無做作,無執著之心。《景德傳燈錄》附《諸方廣語》載《道一禪師語錄》,謂此語原出馬祖:“平常心無造作、無是非、無取捨、不斷常、無凡無聖……只如今行住坐卧,應機接物盡是道。”長沙景岑對“平常心”作釋曰:“要眠即眠、要坐即坐、熱即取涼、寒即向火”。

 

眾生------即有情眾生略言。佛教對人和一切有情識生物的通稱。包括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六種(六道)。《成唯識論述記》卷一:“梵云薩埵,此言有情,有情識故,今談眾生,有此情識,故名有情。”反之,草木、山河、大地、土石等無情識的東西稱為“非情”或“無情”。

 

------亦稱“三昧”。教義名詞。謂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,佛教以此作為取得確定之認識,作出確定之判斷的心理條件。《大乘百法明門論忠疏》:“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,智依為業。謂觀得、失、俱非境中,由定令心不散,依斯便有決擇智生”。此有兩種,一謂“生定”,即人們與生俱有的一種精神功能,相當心理學上的注意力集中。一謂“修定”,指專為獲得佛教智慧或功德、神通而修習所生者,亦即作為三學之一的“定學”,六度中的“定波羅蜜”。

 

煩惱------亦稱“惑”。教義名詞。是佛教所說擾亂眾生身心使發生迷惑、苦惱等精神狀態的總稱。《大智度論》卷七:“能令人心煩、能作惱故、名為煩惱。”《唯識述記卷一》:“煩是擾義,惱是亂義,擾亂有情,故名煩惱。”泛指與佛教宣揚的寧靜、“湼槃”境界相對立的一切思想觀點和精神情緒。在認識論和道德觀上,“煩惱”是一切世俗欲求、情緒和思想活動的總稱;在人生社會中,被認為是“苦”的直接根源。

 

真如------亦謂“如如”。 教義名詞。意為事物的真實狀況,真實性質。各個宗派從不同的角度亦稱作;“性容、實相、法界、法性、實際、真實、真性、實性、佛性、法身”等,屬同類概念。一般解釋為絕對不變的“永恒真理”或本體。如要用語言表示其真實,只能用“照那樣子”的“如”字來形容。

 

 

php hit coun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