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、道 小典  (第2頁)

 

      

清靜:

道教教義的基本概念。離惡行之過失為清,離煩惱之垢染為靜,謂之“清靜”。簡意為“清心寡欲,無為和靜”,靜則生慧,動則生昏。摒除雜念,清心靜處,虛靜至極,自然道居而慧生。《老子》云:“清靜為天下正”,“我好靜而民自正”。道教義為“清靜”是道的基本。人與萬物能效法道,做到清靜無為“則道自來居〈道自顯現〉”。清靜經云:“遣其慾而心自靜,澄其心而神自清,自然六欲不生。內觀其心,心無其心。外觀其形,形無其形”。無心、無形、無慾念,自可到悟覺之境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寂靜: 道教教義的基本概念。絕患苦為寂,離煩惱之垢染為靜,謂之“寂靜”。

 

虛無:

“道教教義概念。簡意為“無”。《老子》認為“道”是無形、無名、無聲、無色、無極,但却化生萬物,無窮無盡。故天下萬物生於有,而有生 於無。“無”即道之本體。莊子認為把道說成是“無”,則有“有”與之相對,而“道”是絕對“無”的,所以應說成“無無”才對,即“虛無”也。清靜經云:“物無其物,空無所空,所空既無,‘無無’亦無,湛然 常寂”。故認為天地萬物,從道體化生,而道體本為虛空,故萬物雖有, 實則是無。亦謂之虛無也。

 

呂祖:

道教八仙之一。唐代人,姓呂,名嵒〈岩〉,字洞賓,晚唐關西河中府承樂縣人(即今山西省永樂縣)。原為唐朝宗室,姓李,因武則天盡殲唐室子孫,故避禍改為呂姓。因常居岩石之下,故名岩。又常棲身洞裏,故名洞賓。傳說為唐朝禮部侍郎呂渭之孫,父親呂讓為元和進士。因感仕途多蹇,轉而學道。呂洞賓也是一位詩人,《全唐詩》收有其詩作品二百多首。据此,歴史上呂洞賓實有其人。 呂洞賓得道之前,曾流落風塵,於長安酒肆中﹝農夫按:即現在陝西省西安市長樂坊,現仍存有石碑於舊址,記述此事。﹞遇漢鍾離,“黄粱一夢”,遂感悟而求其超度。乃得成道,並發誓盡度天下眾生,及萬世之具有慧根種子者,方願上升仙界。呂祖原是官宦之家,世稱儒家,巧逢鍾離權而進入道教。成道後又遇黃龍南禪師,拜禪師為師,得佛法,入佛教。故後世人尊稱 呂祖為“三教之師”。宋代封為“妙通真人”,元代封為“純陽演政燮元贊運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”。後世又稱為“呂純陽”。王重陽創立全真道後,尊奉為“北五祖”之一,故道教尊稱為“呂祖”。相傳 呂祖誕辰為農歷四月十四日。道教多於此日設齋醮朝賀。

 

濟世聖佛

又稱道濟、濟公’(1148-1209)南宋僧人。原名李心遠,世稱濟公。於靈隱寺出家,拜遠瞎堂為師,法名道濟。後移往淨慈寺。為方便度世,佯為癲狂,故被稱“濟癲僧”。

《中國民間諸神傳》(濟公菩薩)篇載:“有人問師:‘因何偏愛俗家?’師曰:‘待眾生自向佛門求道者,能有幾人?不若我主動下凡度他,免得固守塵寺,人我皆無所成’

(香山農夫按:   濟世聖佛之言,可見佛與眾生平等之旨,更覺修行者之無我相,無我執矣!)

 


php hit counter